编者按:11月24日,一场学术盛会在中国上海隆重开幕——第十四届巴金学术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巴金研究会、巴金故居主办,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巴金先生的文学成就与影响。本文根据学者陈思和在现场发言整理,旨在探讨巴金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作品的深远影响。
巴金,这位伟大的文学家,不仅是鲁迅的文学继承者,更是时代变革的见证者。从先锋文学到大众文化,巴金先生的创作历程映射了20世纪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早年,他的作品充满激情,反映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大革命时代的社会趋势。然而,在国民党法西斯的白色恐怖和查禁制度下,巴金笔下的社会革命逐渐转向家庭革命,批判的矛头从社会制度转向了旧家庭封建体制。
巴金先生的内心充满理想,但现实却不断令他失望。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信仰在现实中破灭。这种巨大的落差使他痛苦不堪,这种痛苦在创作中得到了宣泄,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叙事风格。他的文字,唤醒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青年,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
《人格的发展——巴金传》中曾描述:“巴金的魅力不是来自于他生命的圆满,而是来自人格的分裂。他想做的事已无法做成,不想做的事却一步步诱得他功成名就。他的痛苦、矛盾、焦虑……这种情绪用文学语言宣泄出来以后,唤醒了因为各种缘故陷入同样感情困境的中国知识青年,安慰了他们枯竭的心灵,这才是巴金当时成为青年偶像的原因。巴金的痛苦就是巴金的魅力,巴金的失败就是巴金的成功。”
巴金先生晚年依然被一种失败感所困扰。我曾经对他进行过一次专访,他谈到:“现在我走成这个样子,并不是我的本意。”我追问他在年轻时的梦想,他希望搞实际的事业,对人类会有更多的好处。当我进一步追问,假如他参加了革命工作,他会怎样时,他笑着说:“所以,我说我充满矛盾,我是个知识分子。”
如今,巴金先生已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遗产却得以传承。他丰富而复杂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矛盾和忏悔,他对未来的洞见与先知,以及由此带来的痛苦,都成为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将继续探索、思考、传承巴金先生的文学遗产,让这位文学巨匠的精神永远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