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敏度,在医学中是诊断某种疾病的能力,而在我们钓鱼过程中,浮漂的灵敏度则是其反应鱼吃饵动作的能力。换句话说,同样的鱼吃饵动作,能让浮漂产生漂相的容易度就是灵敏度。
灵敏度由什么决定
这个问题争论颇多,但我们可以从基础的物理原理出发。首先,通过调钓使浮漂的浮力与铅坠在水中达到平衡,此时,漂和坠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悬浮在水中且静止的整体。这个整体由静止产生移动的容易度,其实就是打破其静止的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因此,如果两支浮漂的吃铅量相同,自身重量也相同(其实就是吃铅比一样),那么,无论这两支浮漂做成什么形状,漂尾是粗还是细,鱼吃饵的动作能让这个浮漂和铅坠组成的整体产生动作的容易度就完全一样,理论支持下,这是无可辩驳的。而这个容易度指的就是浮漂的灵敏度。
灵敏度的修饰因素
既然浮漂的吃铅量是决定其灵敏度的最主要的因素,那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认为细长身的浮漂更灵敏,漂尾细的浮漂更灵敏呢?这是因为这些属性实际上是灵敏度的修饰因素。它们的作用是放大漂相,使钓鱼者更容易观察到鱼吃饵的动作。例如,漂尾的粗细、漂体的总长以及剩余浮力等都是灵敏度的修饰因素。
对比一个生活中的现象
想象一下,一个重50千克的旅行箱,对于某一个成年人来说,正好是能搬得动的。如果旅行箱的手柄符合人体力学设计,且柔软舒适,这个人能很轻松地把旅行箱提离地面。但如果把手柄换成一根窄布条,虽然一样能提起来,但感觉上肯定会费力一点。如果压根就没有手柄呢?他还是能撼动这个箱子,可能只是稍稍抬离地面,估计拿起来就要放下去。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浮漂的灵敏度及其修饰因素。
灵敏度与灵敏度修饰因素的具体运用
- 灵敏度当先原则:针对轻口鱼情,选择吃铅小、吃铅比大的浮漂,这样可以提高灵敏度。
- 灵敏度的正向修饰:在追求灵敏度的同时,通过选择细长身、细漂尾、短总长及较轻的浮漂,以及采取调钓低目的方式来正向修饰灵敏度。
- 灵敏度的负向修饰:当鱼情不需要对灵敏度进行正向修饰时,可以通过选择总体较长、漂身粗短、漂尾较粗的浮漂来减慢饵料的下降速度,或者通过钓高目来抵抗走水。
总结
浮漂的吃铅量是决定其灵敏度的关键因素。而通常所说的浮漂“更灵敏”或钓得“更灵敏”其实都是针对灵敏度的修饰因素而言。要想把问题解释明白,就需要把问题的本质剖析彻底。因此,在选择和使用浮漂时,要综合考虑其灵敏度和修饰因素,以达到最佳的钓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