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已保留)
秋末冬初的成都,一场新能源行业的盛会——2024第七届中国国际光伏与储能产业大会正在热烈举行。
11月17日至20日,第七届大会如期在成都隆重召开,依然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关注的焦点。众多政要、企业家和专家出席,共同探讨行业新趋势、新技术,寻找穿越周期的新动能。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天合光能董事长高纪凡等企业领袖汇集蓉城,分享见解。同时,通威股份、天合光能、美科股份等产业链上企业及乐山市、眉山市等纷纷展出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预示着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布局。
钛媒体APP注意到,光伏产业行至下半场,大会名称从“光伏”到“光储”的转变,传递出行业发展新风向:光伏行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点已经从降低成本到扩大应用,光储结合方能破局;行业需要适度“内卷”,也要共建良性生态;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背景下,出海成为全行业的必选题。
大会不仅照见了全球光伏行业的沉浮,也见证了四川省光储产业,尤其是通威这样的产业链龙头,在风云突变的新时期,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并购整合、通力合作破局。各地政府和光储企业抢抓招商契机,携手迈向光储新时代,开启双碳新征程。
大会期间,60余个合作项目已经签约落地,累计签约金额超过300亿元,显示出产业界对未来的乐观预期。
价格要体现价值
20余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从原材料、技术、市场“三头在外”到多项“全球第一”,在政策机制和市场驱动下,我国逐步形成了研发活跃、产业链完整齐备、端到端自主可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数据显示,我国推动全球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累计下降超过80%,光伏产品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全球贡献了80%以上的光伏组件,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也为全球绿色能源转型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强周期性的光伏行业,发展进阶从未一帆风顺。自2020年掀起的一波上行行情于2023年三季度戛然而止:产业链价格掉头向下,光伏企业业绩滑坡甚至出现大面积亏损。
面对低价竞争,出席大会的企业家、专家纷纷呼吁“反恶性竞争”。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李俊峰强调,要理性看待成本、价格与竞争,尊重价值规律,尊重市场。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也谈到了光伏行业“内卷”的双重性,他呼吁引导光伏行业适度“内卷”,但要避免恶性的“内卷”,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好消息是,行业的呼吁和共识正在形成合力。10月14日,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召开座谈会,共同研讨有序化解供需失衡、出清过剩产能等相关措施。10月18日,中国光伏协会表示光伏组件低于成本投标中标涉嫌违法,同时公布最低成本价0.68元/W。
光储结合以破局
尽管行业仍处寒冬,但业内普遍认为,光伏回暖是肯定的,现下只是时间问题。
在本届大会上,业界更多从产能消纳角度给出解决方案——光储结合,拓展新场景。隆基绿能党委书记、副总裁李文学表示,未来场景应用是行业创新的方向,比如分布式源网荷储协同发展。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也谈到,需要用未来零碳的场景去思考光储一体化。
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倡导光储一体化,其认为,随着成本不断降低,储能的大规模应用将为平抑可再生能源波动提供坚实保障。
实际上,“光伏+储能”已经进阶至光储充一体化。全国各地不断有光储充一体化电站项目开工或投入运营,只是,该业态仍然依靠政策驱动,整体经济性还不够。宝丰新能源总裁石锦轩希望,未来政策制定者能够在电价形成机制上再大胆点,给储能更多的经济价值,这样能把储能在电源端还有电网端的真正价值体现出来,更好地推动光储的高质量发展。
全球能源转型是终极驱动
行业笃信光伏未来,底气源自全球能源变革的迫切。刘汉元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可再生能源要当主角,光伏就是其中的第一主角。
东吴证券研报预计,2024年国内光伏装机约240GW以上,全球装机约500GW。刘汉元则更为乐观,认为与未来市场规模和最终光伏行业需要的装机量相比,还有10倍、20倍,甚至更大的空间。
全球能源变革背景下,出海成为行业的共识,也是穿越周期的必选项。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光伏产品出口总额259.3亿美元,呈现出“量增价减”的态势。
王新建议,打通海外市场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努力,从国家/政府的层面与其他国家进行沟通,才能让国际市场更加畅通,让中国的光伏风电储能的制造业真正为全球碳中和、能源转型做出更大贡献。
李文清的发言则为在川投资企业带来了“定心丸”。他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开放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对话平台,持续深化产业上下游左右岸国内外合作,帮助企业找资源、做市场、抢订单。
当然,光伏出海的终极不仅仅是产能出海,关键还在以技术构建竞争力和发展韧性。以通威为例,其始终奉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高度重视技术研发,最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高达104.19亿元。此次大会上,通威全球创新研发中心正式揭幕,预示着中国光伏必将再次穿越阴霾,为全球能源绿色变革贡献更大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