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的基石,其悠久的历史与农民对国家的巨大贡献不言而喻。在往昔,农民朋友辛勤耕耘,确保国家粮食充足;而今日,尽管物价和房价日益攀升,他们依然坚守在田间地头,默默付出。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长,使得许多农村人选择赴城市寻求更高的收入。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已达到63.89%,这一成就相当于一些国家用了40年才能达到。这些农村人虽已进城,但他们始终关心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亲人。
然而,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其一,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正逐渐荒废。从2011年开始,我国每年约有3000亩的土地被遗弃。这些土地的主人因工作、生活等原因,大多离开了乡村,导致目前我国累计荒地面积超过3亿亩。若能有效利用这些闲置土地,不仅能减少对粮食进口的依赖,还能让身在城市的农村人感到安心。
其二,许多人的户籍虽然在农村,但长期生活在城市,无法享受城市的养老和教育便利。受城市高房价的影响,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成为了一种奢望。尽管他们在大城市奋斗多年,可能最终还是选择回到老家。近年来,我国加强了乡村振兴的支持力度,宅基地的相关权益也得以提升,回乡创业成为了一种新选择。这也让许多在城市定居的农村人,格外关注老家宅基地的确权和继承问题。
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示,支持试点地区开展新一轮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这意味着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于确权,这是一个给土地颁发“身份证”的过程。自2013年开始,我国便开展了宅基地确权工作,至2021年,相关工作已接近尾声。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自然资源部曾明确2020年底基本完成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工作,但鉴于2020年的特殊情况,部分地区的工作并未完全结束,相关工作将在2021年继续开展。尽管如此,全国范围内的土地确权基本结束,只是个别地区的零星工作仍在继续。
从2022年起,农村老家的房子将按照新规处理。根据修订后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农村村民可以向村集体申请宅基地。申请需经过集体讨论后公示,再报乡镇审核。遵循一户一宅的原则,若一户居民想申请多处宅基地,是不会被批准的。
在宅基地的退出方面,新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明确,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可以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这一规定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更好利用,让农村村民在城市定居的同时,可以选择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增加收入,减少资源浪费,安心在城市落户。
此外,为了保护农村村民取得的宅基地权益,新规还增加了四大禁令。首先,禁止违背村民意愿强制流转宅基地;其次,禁止违法收回合法取得的宅基地;再者,禁止将退出宅基地作为农村村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最后,禁止强迫村民搬出宅基地。
关于宅基地的继承,合法的宅基地及相关附属设施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农村违规建房的情况下是不能确权的,也就不能继承。继承人不能单独继承宅基地,但农村房屋属于私有财产,可以继承。在城市工作的子女,依然有权利继承父母在农村的老房子,但需注意对老家的房子进行必要的维护,一旦房子灭失了,宅基地的使用权就会受到影响。
宅基地不仅是农民的立身之本,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明确了宅基地的继承问题,允许在城市定居的农村人保留老家的宅基地相关的权益,体现了人性化的管理原则。从2022年起,农村老家的房子将按照新规处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更好的顶层设计支撑。